外部空间的声音通过围护结构传到建筑空间中时会使声能降低,称为围护结构的隔声。声环境由“声源”和“介质”构成,声音通过介质传播,根据声源传播路径分为“空气声隔绝”和“撞击声隔绝”。声源在空气中发声,经空气传递,称为“空气声隔绝”;声源直接在围护结构上撞击,而使声音辐射至邻室,称为“撞击声的隔绝”。
隔声是噪音控制的过程,因声音传播的特性,使空间成为自由声场,容易造成空隙传音或材料声桥,隔声墙在构造上应避开声学的物理特性,避免“空隙”和“声桥”的发生。此外,因构造上的严谨,隔声墙对材料、工艺、工序、管理和施工等要都高于其他类型的室内功能墙体。
建筑空间的隔声能力取决于墙体的隔声量,通常把空气隔声量STC≥50dB的墙体称为隔声墙。墙体的构造和材质对隔声性能影响较大,合理的隔声构造可尽量避免声桥,不同的材质过渡可增强墙体对声波的隔断和消耗。隔声墙从构造上表现为单层隔声墙,双体式隔声墙,和组合型隔声墙,从材质上分为基体墙,复合型隔声墙.轻型隔声墙。

胶合板、石膏板、纤维水泥板、金属板等周边固定在龙骨上,连同板后留有的空气层,构成薄板共振吸声构造,板内填充多孔材料可提高吸声能力。吸声频率特性与穿孔率、板厚、板后空气层的厚度以及空气层内是否境充多孔材料有关。为了展宽穿孔板后空腔构造的吸声频率范围并提高其吸声系数,一种方法是在穿孔板后铺设多孔吸声材料,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孔径小于1mm的微穿孔板。微穿孔板常用金属薄板制作,其后一般不再铺设多孔材料,适用于高温、高湿、洁净和高速气流等环境中。
多孔吸声材料是指玻璃棉、超细玻璃棉、岩棉等无机材料,以及棉、毛、麻、木质纤维等有机多孔吸声材料。多孔吸声材料一般对中、高频声波具有良好的吸声能力。
多孔材料具有大量内外连通的微小空隙和孔洞,当声波入射其中时,引起空隙中空气的振动,由于空气的黏滞阻力,空气与孔壁的摩擦和热传引乍用,使声能转化为热能而损耗掉。

相关规范:
《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》GB50118《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》08J931(GJBT-1041)
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GB/T50378